English

“反租倒包”让农民增收五至十倍

河南科迪集团探索农民与企业互利新模式
2001-04-17 来源:光明日报 记者 王衍诗 我有话说

本报讯以每亩地500公斤粮食的“价格”,把农民的承包地“反租”过来,再包给农民耕种。农民按照企业的规划,在土地上种植特种蔬菜、培育优质牧草、喂养良种奶牛。如此一来,土地成了企业的“第一加工车间”,而农民,则成了企业的“编外工人”。同样一亩地,“反租倒包”之后,农民的收益比以前种粮食增加了5—10倍。这种模式的发明人是河南省科迪集团董事长张清海。

“反租倒包”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从农民那里获得土地,农民则从企业那里获得两次收益:出租土地的粮食和按企业保护价出售农产品的钱款。

搞农业产业化,张清海有一个理念:企业再大,也不能离了农民。“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市场问题,而最大的市场在农村。中国有近10亿农民,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。要培育农村市场,关键是怎样让农民手里有钱。

“如果说,农民不能通过与企业建立的共同体增收,这样的产业化就是失败的产业化,这样的企业早晚要垮台。失去了农民,最终将失去企业。”张清海所在的虞城县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。它地处黄河故道南侧,苏、鲁、皖、豫四省结合部,土地盐碱贫瘠,祖辈们靠刮盐土、淋小盐糊口。在国务院直接扶持的贫困县中,虞城县赫然榜上。解决温饱、脱贫致富,不仅是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,也是当地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。

“农业产业化仅仅是一种形式、一种手段,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农民增加收入,使农村社会迈向现代化。”张清海认为“反租倒包”能较好地处理好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。

据统计,90年代以来,科迪集团通过种种形式给农民带来的效益达到2100万元。附近60%的劳力围绕“科迪”从事种养业,公司间接带动的从事销售、运输及配套加工的人数在6万人以上,并且逐年增加。靠着这一家企业,当地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走上了温饱、富裕的道路。

张清海认为,农村有丰富而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,立足农村,发展农业,富裕农民成为他创业经营的中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